轻松入门大数据:玩转Flink,打造湖仓一体架构-纤纤擢素手

鲍忠
• 阅读 273

轻松入门大数据:玩转Flink,打造湖仓一体架构-纤纤擢素手

download:轻松入门大数据:玩转Flink,打造湖仓一体架构-纤纤擢素手

如果反过来看网络的原理,一切从零开始都是那么清晰。 序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讲过,从电脑之间的互联到网络之间的互联,再到你现在看的这篇文章,但是它是由无数个互联的设备组成的,而且与日俱增。 那么计算机网络是如何连接更多的人,容纳这么多人的呢?最后,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与对方沟通? 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 从上一章开始,我们创建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你将如何设计它?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本质是通信,所以从物理层解决了用哪种信号传输比特的问题。 从物理设备中的集线器到第二层的交换机,第二层是指数据链路层。 但是为什么要用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还没谈过;因此,让我们深入数据链路层来找出答案。 什么是数据链路层? 什么是链接? 在说数据链路层之前,先知道什么是链路,然后什么是数据链路层? 所以镜头回到我们上一篇文章说的。一开始,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的那段是物理线路,所以网络中的节点首先是计算机,然后网络节点从集线器、交换机到路由器等等。

所以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到集线器,再从集线器到交换机,再到路由器。你会发现一个网络定律。该网络将通过不同的节点覆盖更大的区域。 (网络像生物本能的进化一样把触角伸向每一个距离)

什么是数据链路层? 所以物理链路可以说是由各种传输介质和相应的通信形成的物理线路。 而数据链路是通信双方需要数据通信时,在设备和相应通信的作用下建立的逻辑链路(或虚拟链路)。 所以流行说物理链路是硬件,数据链路是软件(比如协议的实现)。 为什么会有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有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如何构成的,其实只是一个结果,为什么要有数据链路层才是原因,所以我们问,为什么要有数据链路层? 我们知道物理层解决了用哪种信号传输比特的问题,也就是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但是通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物理层所做的只是接收一个原始比特流,并试图将其传送到目标机器,因此物理层没有解决比特传输错误的问题。 比如通信中的信道上有干扰。"你如何知道一组数据的开始和结束?" 所以我们可以从数据链路层是如何组成的来学习。找出为什么有数据链路层的答案。 数据链路层是如何构成的? 指绘画或书法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数据链路层提出在数据链路层上将比特封装到新的传输单位帧中。 接收端只要接收到物理层递过来的比特流,就会加上头和尾分别标记前后,那么就可以从接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出这组的开头和结尾。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还可以看出,可以发送的帧长上限是在链路层指定的,由最大传输单位MTU决定。 当文本文件由数据组成时,它由可打印的ASCLL代码组成,因此特殊的帧分隔符可用于帧定界。 控制字符SOH(报头开始)位于帧的前面,表示帧报头的开始。另一个控制字符EOT(传输结束)表示帧的结束。

那么问题又来了。当数据中某个字节的二进制代码恰好与SOH或EOT等控制字符相同时,该怎么办? 也就是说,标记EOT的0000100只是混在二进制中,会被接收端错误地解释为“发送端”的控制字符,而后面的数据会因为找不到“SOH”而被接收端作为无效帧丢弃。 数据链路层会错误地“找到帧边界”,接受部分帧(误认为是完整的帧),丢弃其余数据。 这种情况往往会严重干扰帧边界,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送方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突然出现的每个标志字节前插入一个特殊的转义字节(ESC)。 因此,只要其数据中的标志字节前面没有转义字节,就可以将作为帧分隔符的标志字节与数据中出现的标志字节区分开。 误差检测 在解决了如何识别每一帧的起始和结束位置的问题之后,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 接收比特的值可能已经改变,其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发送比特的数量。发送方发送位1,但接收方收到位0,因此接收方无法知道收到的位是否正确。 因此,存在误码率(BER ),它是传输的错误位与传输的总位数的比率。 CRC(循环冗余校验)错误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数据链路层。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检错,误码,另外就是我们知道在数据链路层,接收方会把接收到的数据作为一个帧单位。并且会出现帧错误,即丢帧、帧重复或帧乱序。 为了解决帧错误,添加了帧编号、确认和重传机制。 在传输过程中,如果发送方收到关于某个帧的确认,那么它就知道这顿饭已经安全到达。反之,如果为负,则说明传输过程中有错误,必须重传此帧。 但是,重传也有明显的问题。如果一个帧被重传多次(或发送多次),接收方将会多次收到同一个帧。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分配了帧号(序列号),这样接收端就可以根据帧号区分原始帧和重传帧。 在这里,你会发现数据链路层所做的是控制物理层以上数据的传输,所以数据链路层除了物理线路之外,还必须有一个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 什么是协议? 所以我们提出了协议。事实上,该协议在物理层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物理层的数据和电信号的交换其实就是一个协议(两者都遵守一套规则)。 物理层协议解决的是通信,而数据链路层协议是因为物理层的硬件来自不同的设备厂商,每个不同的厂商你的设备我的设备,导致各种不兼容的麻烦和错综复杂。 所以设备厂商按照协议制造自己的网络设备,所以这些不同的网络设备就可以形成互通,也就是我的网卡和你的一样。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厂商,但只要遵守相同的标准,我们就能工作。

随着协议的出现,网络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PPP协议 PPP(点对点协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点对点数据链路层协议,即一对一的计算机协议。 数据链路层是物理层的上层,所以本质上,数据链路层是物理链路+协议。 通过向链路添加用于控制数据传输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来形成数据链路。 所以从数据链路层到网络层 但是从数据链路层到实际场景中的网络链路,又有了新一轮的复杂,因为网络中间有各种各样的线和叉。如果一个设备的数据要传输到另一个设备,需要在各种路径和节点中进行选择。 IP地址的来源

有MAC地址为什么还需要IP地址?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它们使用不同的硬件设备。如果这些互不相同的网络想要相互通信,就意味着它们不得不面对由不同硬件设备引起的硬件地址转换的复杂工作。 因此,无论是用户还是设备所有者,都几乎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如果所有用户或设备所有者都能遵守一个统一的方式,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反过来看网络原理,一切从零开始就清楚了(上)”

因此,各种连接到互联网的主机只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P地址,它们之间的通信就像连接到同一个网络(虚拟互联网络)一样简单方便。 IP地址是网络层的基石。 所有的IP地址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其实你对IP地址的构成很熟悉。通过用点分隔的四组数字,例如: 10.16.x 听着,你可以识别服务器的IP地址。 使用最广泛的地址是IPv4,这是互联网通信协议的第四版。用32位正整数表示,在计算机中以二进制方式处理。 但为了方便记忆,人们使用点分十进制记数法,即32位IP地址以每8位分为4组,每组之间用“.”隔开,然后每组都转换成十进制。如下图所示。

32位二进制计算也意味着最大IP地址只允许43亿台计算机连接网络。 232=42949672962^{^{32}} = 4294967296232=4294967296 但是现在不仅电脑有IP地址,手机等需要联网的电子设备也配有IP地址,所以在设计上就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IPv4用光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 这也是基于来自分类网络、子网划分、无类IP和最终的更长地址重新设计互联网协议的诱因。 IP地址的发展历史 从分类IP地址->子网划分->超网的诞生 分类IP地址 互联网初期IP地址丰富,为了便于管理,初期使用的是分类IP地址。 IP地址由网络号(标识哪个网络)和主机号(指明哪个主机)组成。 IP地址= {网络号,主机号} 网络号用于识别IP地址属于哪个网络。主机号负责识别不同的主机。 因此,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的IP地址也称为二级IP地址。 网络号在前面表示IP地址的类别。IP地址分为五类,即A类、B类、C类、D类和e类,可以根据IP地址中第1位到第5位的比特来区分。如下图所示。

分类IP地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你让野种来你小区找你玩,你跟我说你住8楼88室,但是小区可以不止一栋楼,每栋楼都有8楼。你不是野傻子的后裔吗?所以如果你把小区里的每栋楼都标上A栋,B栋,C栋,你就很快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所以IP分类后,通过网络号和主机号,路由器或者主机可以更好的解析到一个IP地址。比如只需判断IP地址的第一位是否为0,如果为0则为A类地址,如果第二位为0则为B类地址,以此类推。如下图所示。

地址分类简单明了,使得交换机路由选择变得简单(通俗点说就是找你更快)。 但是A、B、C类有一个问题,就是IP地址空间利用率很低,不能很好的匹配真实网络。 而且,分类地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地址,都有固定长度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只要你确定了这个网络号,它就是一个固定长度。这样使用起来并不灵活,也直接导致了IP地址资源的浪费。 比如一个企业或单位选择A类地址使用,那么可以连接到网络的主机数量将超过数千万台,这就太多了。即使是B类地址,它包含的主机数量最多也超过6万台,放在一个网络下,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这个规模。至于C类地址,太少了,只有254个。考虑到未来可能的扩张,他们不愿意使用。

而且我们也知道,随着从PC到移动的联网设备规模越来越大,IPv4在设计上用光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 所以我们必须用新的方法来解决。 子网掩码 所以提出了划分子网来解决IPv4地址的问题,但是在划分子网之前,我们知道IP地址分类后IP使得路由器路由更容易,所以新的解决IP地址的方式既要解决IPv4使用不足的问题,又要兼顾IP地址分类使路由更容易的优势。 因此,为了更容易找到路由表,我们有一个子网掩码。顾名思义,掩码只覆盖主机号和网络号。 子网掩码只要把IP地址计算出来,一位一位的,就可以得到网络号。

当子网尚未划分时,也可以使用子网掩码。因此,默认子网掩码和未划分子网的IP地址应该能够获得该IP地址的网络地址。这样不用查这个地址的分类位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IP地址。 例如,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 . 0 . 0 . 0;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 . 255 . 0 . 0;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 如下图所示(三类IP地址的网络地址和对应的默认子网掩码)。

现在的互联网标准规定所有网络都必须使用子网掩码,路由器路由表中必须有子网掩码一栏。如果网络没有划分子网,该网络的子网掩码将使用默认子网掩码。

子网划分 然后来子网划分,就是把物理网络分成几个子网。由此可见,子网划分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在这个单元之外,网络看不到它由多少个子网组成,所以它仍然是一个外部网络。 以上我们知道,网络号和主机号可以用子网掩码来划分,上面的子网掩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子网划分。 子网划分实际上将主机地址分为两部分:子网网络地址和子网主机地址。 没有子网划分的IP地址如下: IP地址= {网络号,主机号} 划分子网后,IP地址如下(从二级IP地址到三级IP地址): IP地址= {网络号,网络,主机号} 如下图所示:

然而,虽然子网划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但IPv4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将近一半的B类地址是在1992年分配的,而且似乎很快就会全部分配完。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整个IPv4的地址空间会被完全耗尽。 无类地址CIDR 然后是无类地址,它的全称是无类域间路由,简称CIDR。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用来解决分类地址问题的。 无类地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192.0.0.1/n.它的表达方式是在IP地址上加一个斜杠,而n是指其网络地址的范围。 如下图所示,比如192.x.x.1/25,这个地址是CIDR表示,其中/25表示前25位是网络号,剩下的8位是主机号。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无类IP是不是同一个网络的IP地址呢? 如上图所示,通过对比前25位可以发现是否在同一个网络下。也就是说,它的网络地址的前25位,我们把它转换成二进制后,都是这样的,所以是同一个网络。 无分类出现后,意味着不再有分类地址的概念。但是我们知道IPv4地址是32位的,可以提供大约42亿个地址,但是早在2011年,IPv4地址就已经被分配了。 因此,我们最终决定根据更长的地址重新设计互联网协议。 IPv6 所以,要解决IP地址枯竭的问题,最(简单粗暴)的根本办法就是采用基于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IP协议,也就是IPv6。 IPv6带来更多的地址空间,采用128位地址,使得IP地址多如沙粒,约340亿个。 2128=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682114562^{^{128}} = 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682114562128=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68211456

IPv6的地址是128位,可分配的地址数量惊人。IPv6声称保证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能分配到一个IP地址。

IPv6不仅有更多的可分配地址,还有很多亮点。 但是IPv6不仅有更多的地址,而且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扩展性。简单来说,IPv6比IPv4能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 并且,IPv6可以自动配置,也就是可以自动分配IP地址,也就是即插即用。IPv6取消了报头校验,简化了报头结构,减轻了路由器负载,提高了传输性能。IPv6还具有应对伪造IP地址的网络安全功能和防止窃听的功能,提高了安全性。 ARP协议& RARP协议:让我来做粗活。 IP地址使得网络层易于使用,它们之间的通信就像连接到同一个网络(虚拟互联网络)一样简单方便。 但是这些东西不是提出一个IP地址中间层就能解决的。发送和接收需要的目的地址,也就是MAC地址(硬件地址)需要解析到网络上的IP地址(网络地址),或者IP地址到了特定主机需要解析到MAC地址。这种粗糙的工作还是要有人来做,于是我们来了ARP协议和RARP协议。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 在网络层传输数据时,需要确定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然后由主机的路由表决定下一跳。从网络层到具体主机,下一层是数据链路层,所以我们还需要知道下一跳的MAC地址(硬件地址)。 所以通过ARP协议将IP地址解析为特定主机MAC地址的协议称为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ARP协议负责将IP地址解析为(MAC)硬件地址。 那ARP是怎么知道目的MAC地址的呢? 简单来说,当一台主机需要找出这个网络中另一台主机的物理地址时,可以发送一条ARP请求报文和请求、响应两种类型的报文来确定MAC地址。 该消息包含发送方的MAC地址和IP地址以及接收方的IP地址。因为发送方不知道接收方的物理地址,所以这个查询会在网络层广播。 当同一链路中的所有设备收到ARP请求时,它们会对ARP请求数据包的内容进行解包。如果ARP请求包中的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一致,他们会将自己的MAC地址添加到ARP响应包中,并返回给主机。 而调用ARP的复杂过程是由电脑软件自动进行的,所以用户是看不到的。 存在将IP地址解析成(MAC)硬件地址的协议,并且自然需要将MAC地址解析成IP地址的协议。(归根结底,网络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怎么来的就是怎么回来的。) RARP协议: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全称(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顾名思义,ARP协议是从已知的IP地址中找到MAC地址,而RARP协议则相反,是从已知的MAC地址中找到IP地址。 那RARP怎么知道目标IP地址呢? 当设备的MAC地址在服务器上注册时。将此设备连接到网络,因此: 该设备将发送我的MAC地址,并等待我的IP地址请求消息。 RARP协议收到这个请求消息后,会将MAC地址和IP地址返回给这个设备。 最后,设备可以通过RARP可以接收到的响应信息来设置自己的IP地址。

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 ICMP的全称是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即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 这就是控制消息协议。它的控制力是如何体现的? 知道网络数据是在复杂的网络中传输的,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在IP通信中,如果一个IP包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到达目的地址,ICMP可以负责通知具体原因。 所以ICMP协议可以在有问题的时候用消息来响应,报告问题是什么,然后调整传输策略来控制全局。 所以ICMP的作用包括:确认IP包是否成功送达目的地址,报告IP包在发送过程中被丢弃的原因,改进网络设置。 ICMP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查询报文类型,另一类是用于诊断的查询报文。另一种类型的错误消息是用于通知错误原因的错误消息。如下图所示。

所以ICMP协议是用来在IP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的,实际上是一种错误控制协议。可以说弥补了IP协议中纠错机制和错误报告的不足。

同时,ICMP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错误,并提供关于异常情况的报告。

这里,从物理网络到虚拟互联网络。 这里,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再到网络层;你会发现,从数据链路层到网络层,构建了所谓的逻辑互联网络,也就是虚拟互联网络。 虚拟互联网使原本客观存在的各种有异同的物理网络,通过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协议等。,这些具有不同形状和性能的网络可以看起来像统一的网络。 也就是当你连接到互联网上,与互联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就像是在单个网络上进行通信,你看不到它们与各个网络互联的具体异构细节。 所以随着网络触及每一个角落,你也可以通过网络去每一个角落,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 这让我想起了《我从冯·诺依曼计算机系统追溯到JVM,仅此而已》这本书一段话,操作系统的本质是虚拟化物理资源。

也就是如何把真实的物理资源(CPU、内存、磁盘)虚拟成一个你盯着屏幕、敲键盘、点鼠标就能操纵的物理资源。——“我从冯·诺依曼计算机系统追溯到JVM,仅此而已!》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想,元宇宙是不是从操作系统的虚拟化开始的? 所以如果我们的电脑(手机、电脑等。)都是虚拟世界,那么网络就是这个虚拟世界的道路,道路的作用就是连接。 路不仅是现实世界中自由穿梭的基础,也是虚拟世界中的路。 然而,只有道路作为连接是不够的。世界那么大,你都找不到到达目的地的路。所以,如果像现实中一样,网上有快递或者出租车,只要你说你要到达目的地,你或者你的物品就可以送到目的地; 送快递和打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送货,后者送人。 路由器是IP网络中最重要的路由设备。 路由器的构成:快递站点

IP地址表示它在哪里,路由是如何到达那里。——“反过来看网络原理,一切从零开始就清楚了(上)”

我们知道,整个路由器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转发和路由控制。 转发设备从集线器、交换机到路由器。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知道路由器是三层设备(对应网络层的OSI网络模型)。 从计算机到计算机,再到网络的连接以及网络之间的连接都是通过路由器实现的,所以连接的延伸依赖于转发。

就像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职责一样,路由器只能根据目的站IP地址的网络号来选择路由。因此,路由器负责路由和转发IP数据。 按指定路线发送 还知道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路由表,所以路由表中最重要的是目的网络地址(也就是IP地址)和下一跳地址。 如下图所示,路由控制表中记录了网络地址和下一步应该发送给路由器的地址。 发送数据时,先确定数据头中的目的地址,然后从路由控制表中找到与该地址网络地址相同的记录,根据该记录将数据转发到对应的下一个路由器。

但是,转发和路由是有区别的。转发是路由器将收到的IP数据从路由器的一个端口转发到另一个端口。所以转发涉及的只是路由器。但是路由涉及到很多路由器,因为路由表是很多路由器一起工作的结果。 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从上面我们知道,没有这些路由表,我们就无法转发数据包。IP包是无头苍蝇,我们不知道去哪里。 那么问题来了,路由器是怎么生成路由表的呢? 其实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动设置,一种是自动采集。前者是静态路由协议,后者是动态路由协议。 静态路由是明确知道一个IP地址段的方向,然后手动设置路由表。动态路由是使用动态路由协议来获取路由信息。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BGP等。 静态路由又称非自适应路由,其特点是简单、开销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对于非常简单的小型网络,您可以手动配置路由。 动态路由也叫自适应路由,其特点是能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所以动态路由适用于复杂的大型网络,但是资源开销也比较大。 所以在简单特殊的场景下,静态路由是手动配置的,越来越庞大的网络系统依赖于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算法协议:如何更低成本更快的送快递? 所以当你打开一颗野种的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文章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你在这期间走过了无数的路。 因为网络上的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可能有多条路径。那么用什么方法来选择“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路径”呢? 对于道路来说,一条管理良好的道路,平坦、最短、不拥挤、不收或少收过路费,才是最好的路径。 但是,在路由协议中,也有路径的度量指标,如路由跳数、路由代价等。,这些都是寻找最佳路线的标准。 不同的路由协议对“路由开销”有不同的定义,都是定义自己认为合理的“开销”。但它只会选择成本低的环节,不会选择成本高的环节。 路由协议可以分为内部路由协议和外部路由协议,其中内部路由协议是RIP和OSPF,外部路由协议是BGP。 RIP:距离矢量协议 RIP(路由信息协议)属于内部网关协议,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矢量是指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的路由协议。 RIP协议基于距离单位和跳数。跳数是指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并且它每通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增加1。RIP协议认为好的路由是它经过的路由器数量少,也就是“短距离”。

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包含15台路由器。所以,当“距离”等于16时,就相当于不可及。

因此,RIP协议希望尽可能少地通过路由器将数据包转发到目的地。 然而,RIP协议存在明显的问题。如果有两条路由跳数相同,也就是距离相同,它只会选择其中一条,这样会太死板;比如低成本链路因为某种原因拥塞,但是路由器总是对高成本链路视而不见。即使该链路是空闲的。 当然不是路由器的错,是网络规划出了问题。 就像现实世界的城市交通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路口一侧车辆排了很长的队,另一侧却没有车辆,但绿灯依然持续很长时间。这是因为红绿灯的设置时间不符合路口的实际情况。 网络设计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来到了OSPF,一种路由算法协议。 OSPF:最短路径优先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它也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OSPF采用的算法称为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该算法将每台路由器作为“根”来计算它到每台目的路由器的距离。 每个路由器根据一个统一的数据库计算出网络的拓扑图,这个数据库类似于一棵树,也就是“最短路径树”。如下图所示。

树形结构简化了路由开销的计算。根路由器可以快速计算到达任何目的地的路由中遇到的路由器接口开销。 比如从路由器3的角度来说。对于有多跳的目的地,接口开销会加在括号中。如下图所示(消费汇总表)。

您还可以看到有两条通往IP地址为193.1.6.0的网络的路由。其中一条路径包含的跳数较少,但开销要大得多。因为路由器2和路由器6之间可能有低速串行链路。 另一条路由的跳数更多,但总开销要少得多。在这种情况下,OSPF将放弃高成本航线,使用低成本航线。 如果两条路由的总开销相同,OSPF将在路由表中维护两个独立的条目,并平衡它们之间的负载。 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区别 因此,RIP协议要求途中的路由器数量尽可能少。相比之下,OSPF可以为每条链路分配一个权重(也称为成本),并总是选择权重最低的路径作为最终路线。也就是说,OSPF以每个环节的成本为度量,总是选择总成本最低的路径。

因此,RIP会选择路由器数量最少的路径,而OSPF会选择总开销更低的路径。 AS:自治域 当这些内部网络最终形成一个非常大规模的网络时,如果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如何到达所有的网络,那么这个路由表就会非常大,处理的时间太长,协议也不会运行。 而且,很多不同的组织可能不希望外界知道自己网络的布局细节和采用的路由协议(这是内部的事情),但是他们也希望连接到互联网。 就像地球被分成几个不同的“国家”一样。以及每个国家的货币、语言、文化和政治(管理规范和路由策略)。这些网络被称为自治域或自治系统,或简称为。 也就是说,由单个机构或组织管理的一系列IP网络及其设备就是AS。

那你怎么在整个互联网中不同AS(自治域)的任意两台主机中找到对方呢? 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外部路由协议BGP来解决。 BGP:边界网关协议 BGP(边界网关协议)不同于前两种路由算法。它是内部协议,而BGP是外部协议。 为了实现BGP中不同AS之间的网络层互通,就像世界通用货币可以使用黄金一样,统一不同的独立内部域,使得不同内部自治域中的任意两个主机都可以找到对方。

点赞
收藏
评论区
推荐文章
鲍忠 鲍忠
1年前
2022全新Vue.js2.5+cube-ui重构饿了么App黄河远上白云间
!Description(https://www.zxit666.com/wpcontent/uploads/2022/11/1667967117d942e97b408bf7d.png)2022全新Vue.js2.5cubeui重
双十一预售活动分析
2022年双十一促销活动已经开始,大家应该都提前开始关注今年双十一活动的时间表了吧?2022年10月24日晚8:00天猫双11预售时间,第一波销售时间10月31日晚8:0,第二波销售时间11月10日晚8:00;天猫双11的优惠力度是跨店每满30050
Stella981 Stella981
2年前
Hologres+Flink流批一体首次落地4982亿背后的营销分析大屏
简介: 本篇将重点介绍Hologres在阿里巴巴淘宝营销活动分析场景的最佳实践,揭秘FlinkHologres流批一体首次落地阿里双11营销分析大屏背后的技术考验。_概要:刚刚结束的2020天猫双11中,MaxCompute交互式分析(下称Hologres)实时计算Flink搭建的云原生实时数仓首次在核心数据场景落地,为大数据平台创下一项新纪
Stella981 Stella981
2年前
Flink 助力美团数仓增量生产
简介:本文由美团研究员、实时计算负责人鞠大升分享,主要介绍Flink助力美团数仓增量生产的应用实践。内容包括:1、数仓增量生产;2、流式数据集成;3、流式数据处理;4、流式OLAP应用;5、未来规划。一、数仓增量生产1.美团数仓架构先介绍一下美团数仓的架构以及增量生产。如下图所示,这是美团数仓的简单架构,我
乐和 乐和
1个月前
体系课-轻松入门大数据:一站式完成核心能力构建
体系课轻松入门大数据:一站式完成核心能力构建download:shanxueit.com/2159/轻松入门大数据:一站式完成核心能力构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武器。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快速入门大数据并掌握核心能力却是
韦康 韦康
3星期前
Vite 从入门到精通,玩转新时代前端构建法则
Vite从入门到精通,玩转新时代前端构建法则download:itzcw.com/8995/Vite从入门到精通,玩转新时代前端构建法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前端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Vite作为一种新兴的前端构建工具,逐渐成为了前
臧霸 臧霸
5天前
玩转机器学习之神经网络,系统入门算法工程师
玩转机器学习之神经网络,系统入门算法工程师download:itzx666.com/7689/玩转神经网络并系统地入门算法工程师是一个很酷的目标!以下是一些步骤和建议:1.学习基本概念:神经网络基础知识: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方式,包括感知器、
鲍忠 鲍忠
1年前
Webpack5 入门与实战,前端开发必备技能朝辞白帝彩云间
!Description(https://www.sisuoit.com/wpcontent/uploads/2022/11/1667485461a76716af3de015e.png)Webpack5入门与实战,前端开发必备技能
贾蓁 贾蓁
3个月前
Flink+ClickHouse 玩转企业级实时大数据开发
FlinkClickHouse玩转企业级实时大数据开发download》http://quangneng.com/1869/"FlinkClickHouse"的组合可以用于企业级实时大数据开发,结合了流式计算和实时分析的优势。以下是使用Flink和Cl
程昱 程昱
1个月前
玩转机器学习之神经网络,系统入门算法工程师
玩转机器学习之神经网络,系统入门算法工程师download》quangneng.com/3227/玩转机器学习之神经网络:系统入门算法工程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其中的神经网络(N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