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qa,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测试,保证版本质量;那么随着测试的深入,演变方向大概分为一下几类:
1,单纯的版本质量保证
2,自动化的引入,提高测试的效率
3、流程的建设,智能手段的加入
4、产品交付的保证
什么是效能?
从facebook分享的描述看:效能主要围绕着:质量,成本,价值三个方向;个人理解通俗的描述就是:稳+快
稳:代表质量,代表整个交付流程的稳定
快:产品的快速交付
为什么效能:
查阅facebook,蚂蚁效能公号,devops技术,效能峰会的一些分享,可以看到这些大厂现在的产品迭代速率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比如疫情期间,ali健康码,无接触配送产品的推出,响应时间都在天的量级上;比如在家办公一下子带火了网上会议等产品,这些产品能不能迅速的适用大规模使用,交付速度就是一个考验;这就显现出了效能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效能?
核心思路:
1,思想转变:
QA思路的转变:不再仅仅保证提测质量;而是从整个产品线把控质量和交付;从固定环节的测试延展到开发阶段,为开发和运维更快便捷的工作提供服务,从而推进开发和运维的交付优化
RD思路的转变:不再单纯的开发;开始为质量负责,提高提测质量/交付质量:1)零成本/小成本接入测试(流水线化,ci,中台化。。。)2)更多的单元测试开发等
2,流程优化:从业务整个流程梳理,查看耗时可优化环节,比如测试前置,提高提测质量;测试后移,关注上线质量。上线后加入自动测试手段,更多的关注监控,问题反馈等;每个人意识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尽量减少人为介入,加入更多自动高效快速反馈的流程是最终落地点;需要有一套灵活可用的标准流程来规范化整个过程
3,贯穿整个流程的度量:数据的梳理度量可以为决策提供支撑;同时为优化效果提供评测;但度量一般是对已有数据的梳理,我们可不可以从流程上采取一些环节,从前置的角度为度量数据的优化做一些事情?
其实效能的最初环节一般是度量,比如滴滴,苏宁分享的一些资料来看;他们在度量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度量的维度;度量数据之间的智能关联,度量数据的可信性,可视化;这个确实是个比较有困难的工作;比如我们需要对产品整个环节加入度量,那需要各环节的详细数据(周期,质量,需求情况。。。),这些数据的可量化和准确收集需要严格的流程和人员配合来保证;同时在不同阶段,量化的标准也需要动态调整;另外需要规避的一点是绩效化的标准,目的减少为了绩效而做出来度量化
落地:
针对具体的业务如何落地上述流程:
举例:
1)我们需要先度量,可以简单度量,先梳理出流程中的痛点;
2)针对痛点,向上反馈,达成意识的一致,进而向下推
3)根据实际工程力,模式,建立符合业务的流程
4)按照新流程执行
5)根据暴露的问题迭代优化流程形成闭环
6)度量优化数据反馈,提升影响力,进而推进新一轮的效能
比如针对上线后的效能:
线上灰度/回归/发布全程智能化,无人化;快速反馈化
针对用户反馈建立更聚类更敏感的监控,针对问题可以快速简单定位;数据自动收集
我们需要先有这个意识,带着意识看问题,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