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QMS应该如何选择呢?
1、功能
2、业务关联和控制能力
3、集成能力
4、并发和大数据处理能力
5、咨询能力,设计能力
6、其他制造业系统的熟悉程度,最好做MES,ERP。
二、AI质检在万界星空科技QMS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 来料检验(IQC) 传统方式: 抽样检查,依赖检验员的经验和卡尺等工具。 AI应用: 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进货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进行高速拍照,AI模型自动识别尺寸偏差、表面划痕、锈蚀、型号错误等缺陷,并实时判断是否合格,数据直接录入QMS系统。
-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IPQC) 传统方式: 巡检员定期到生产线抽查,记录关键工艺参数。 AI应用: 视觉检测: 在生产线上部署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装配过程(如螺丝是否拧紧、部件是否漏装、焊接质量如何)。 音频分析: 通过分析设备运行声音(如发动机异响、齿轮摩擦声)来判断产品状态。 参数监控与预测: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生产设备参数(如温度、压力、振动),实时监控工艺稳定性,并预测参数何时会偏离控制范围,及时发出预警。
- 最终检验(FQC/OQC) 传统方式: 对成品进行抽样检查,出具检验报告。 AI应用: 在包装线末端,利用AI视觉系统对成品进行全方位检测,包括外观、标签、包装完整性等,实现100%全检,确保出厂产品零缺陷。
- 质量数据分析与根本原因分析(RCA) 传统方式: 质量工程师手动收集数据,使用柏拉图、鱼骨图等工具进行人工分析,耗时长且易受局限。 AI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NLP): 自动分析客户投诉、维修记录中的文本信息,快速归类主要问题,识别关键词。 异常模式识别: 机器学习模型能快速在海量生产数据和质量数据中,关联并锁定导致缺陷的根本原因(例如,发现当“A机床温度在特定区间波动”时,“产品裂纹”不良率显著上升)。 知识图谱: 构建质量知识图谱,将产品、工艺、设备、人员、缺陷类型关联起来,快速追溯和定位复杂问题的根源。
- 预测性维护与质量风险预警 AI应用: 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历史维修记录和产品质量数据,AI模型可以预测设备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发生故障的概率。这允许企业在设备影响产品质量之前就安排维护,避免批量性不良品的产生,将质量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 供应商质量管理 AI应用: 基于各供应商的来料检验合格率、交货准时率、历史问题数据等,AI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级和风险预测,帮助采购和质量部门优化供应商资源,聚焦于高风险供应商的管理。
三、AI质检与QMS系统的集成模式
- 数据输入: AI质检系统将实时识别出的缺陷数据、图像、报警信息等,通过API接口自动写入QMS系统的不合格品控制 模块。
- 流程触发: QMS系统根据AI输入的数据,自动触发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 流程,指派任务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 闭环管理: 处理结果和措施效果再次反馈回QMS和AI系统,形成“检测-识别-行动-验证-优化”的质量闭环。AI模型也能利用这些新的反馈数据持续进行自我学习和优化,变得越来越聪明。
- 可视化与决策支持: 所有AI质检产生的数据都在QMS的仪表盘 上进行可视化展示,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准确的质量状态报告和决策依据。
接触很多行业客户咨询QMS系统的时候,大部分客户在咨询过程中,纠结于行业,仿佛做过行业QMS,才可以。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行业限制只是一种错觉。真正能做好QMS的,不在于是否做过类似行业。 QMS主要涉及QA和QC两部分,这是最主要的。涉及到QA,基本组成都是哪些概念,至于如何进行业务开展,其实,这些流程都是标准的,无论多大行业区别,都逃不脱那些基本管理理论限制。 QC更是如此,IQC,PQC,OQC,哪个行业都少不了。至于这些环节的处理和管控办法,又基本雷同,只是和众多系统集成,做到及时控制的问题。 无论哪个行业,作为质量管理专家到现场,对话内容,都基本是这些环节的术语和动作,哪怕没做过这个行业,通过沟通和交流,也能很快区分和格局。 选择QMS,建议不去谈行业,还是着重看功能和咨询能力。做过行业,也不一定就是好的QMS系统,很多公司做过同样行业,但是多少年了,也没能把系统功能提高到一个高度去,只是低水平重复。 QMS对于行业的敏感性不高,这个就和财务软件对行业敏感度不高一样。
AI质检与万界星空QMS系统的结合,是质量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 它不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数据驱动,构建了一个能够自主感知、实时分析、精准决策、快速优化的智能质量生态系统。这最终将帮助企业显著降低质量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强大的质量优势。